【育兒心得】鼓勵孩子做家務建立責任心 故事媽媽:2至3歲是培養習慣黃金期

育兒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1/01/08 12:56

最後更新: 2021/01/11 18:55

分享:

分享:

故事媽媽Auntie Van Van認為,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嘗試各種家事,慢慢便會發現孩子會一點一點地成長,建立到責心之餘,也具自信。

2020年全港學生大部分時間都要留家上課,令到不少媽媽增添負擔,與孩子的關係亦如困獸鬥。故事媽媽Auntie Van Van(Vanessa)笑言新的一年總要向前望,更要相信孩子,因第一個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感的地方,正是自己的家。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嘗試各種家事,慢慢便會發現孩子會一點一點地成長,建立到責心之餘,也具自信。

Auntie Van Van本身從事社工多年,是一位應用行為分析老師,專門教導患自閉症兒童,直至10多年前兒子出世,才作全職媽媽,但亦常兼職工作。她說以前教導自閉孩子時,常要自製教材,但因繪畫能力不高,所以會用剪貼的方法。「這就發展了我對製作繪本的興趣,加上在照顧兒子時常會和他說故事,一起到圖書館借書,發覺很多繪本也是來自外國,當中的情節及畫面,小朋友較難有共鳴,於是又激發我把一些較本土、生活化的事物作為繪本故事藍本。在得到丈夫的鼓勵下,大約5年前開始踏上童書創作之路。」

故事媽媽Auntie Van Van得到丈夫的鼓勵,在湊仔之餘,也創作手工繪本。(被訪者提供)

教育能改變未來

她創作的繪本,大部分都在想好故事、擬好大綱後,就動手剪貼,並會加入很多有趣的表達方法,例如可以揭開、拉出、伸延等,很具立體感。她相信教育能改變未來,希望孩子們成為一個愛幻想、有夢想、會關心、知感激和懂體諒的人,長大後也不失這顆「溫暖的心」。

她最近推出的這本《我會!我會!成為家事好幫手》,便是希望藉着日常生活,教家長如何使孩子成為一個具有責任心的人。「我和丈夫在兒子出生前已有共識,我會當全職媽媽,所以沒有想過請家傭,家務都是我們共同分擔。我總會偷時間來做自己喜歡的事,很享受和兒子的相處時光。」

她過往伴隨着不少家庭的孩子長大,關顧他們的語言發展、社交自理能力、行為或情緒等問題。到她成為媽媽後,也把這些寶貴的經驗應用到兒子身上。

Sean也會幫忙照顧小動物。(被訪者提供)

在家培養責任心

「當我成為媽媽後,常自問希望兒子將來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?我不期然會想最重要的特質是責任心,但怎樣才能培養責任心呢?該甚麼時候開始培養?」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告訴她:教育應從小開始。而第一個能幫助孩子培養責任感的地方,就是自己的家。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及能力,給他們安排適切的責任。所謂「責任」,並非單純指被別人安排的「工作」,而是一種「真正發自內心的責任感」。

尤其是兩至三歲的孩子,不但精力過人,也充滿好奇心,他們會願意嘗試在各項事情上當小幫手,即使孩子年紀小,也具備一定的能力,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要讓孩子的「幫忙」成為習慣,那麼責任心就能自然而然地在孩子的心中萌芽植根。

從幼兒時期培養

黃金歲數的確是2至3歲,心理學派都認為4歲後的孩子開始有自己主見。因此,我從兒子Sean幼時,便會分配一些家務給他負責,而他亦會爽快地跟着做,例如收拾玩具、整理衣物、飯前預備等等。我會教他切番茄,當然會用一些安全的刀具,要求他把番茄切粒,先示範動作給他看,要他依着做。又會叫他幫忙配對襪子等等,這些都是幼兒能做到的事。

她明白現今許多家庭都有傭人,家務又豈會讓小主人做呢?「這就要看家長對待家傭的態度了,其實只要有心,也不是不可為的。家長可以和孩子們說,家傭姐姐只是暫時幫助,家務是屬於我們的,我們要學懂如何做,也可以主動幫忙姐姐。」

當然,她體諒到現代家長工作辛勞沒時間,只是心裏也要常反問自己:想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?父母以身作則,身體力行,才是教導孩子的不二之法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由照顧自己開始

Auntie Van Van在書中也不是一來便要家長教孩子做家務,反而由照顧自己開始。正是眼看大部分孩子因有家傭照料,失去應有的自理能力。

所以要教孩子「原來懂得照顧自己,就是幫忙!」

她提到孩子約歲半左右,便可以嘗試學習早上和睡前自己刷牙,或試自己拉拉鏈、洗臉等。「現在疫情下,更加可以教他們如何洗手,至於洗澡,大約可在4歲,在家長的陪伴下,也可嘗試自己洗頭。」

學懂如何自理後,按部就班便可以讓孩子協助家務,例如飯前飯後整理、吸麈、清潔地面,再來便是照顧家人或寵物。

最後,她分享在兒子約3歲時,有一次她感到有點不舒服,於是她和兒子說,媽媽病了,想睡一會,在計時器未響時,要自己在旁邊玩,待計時器響後,媽媽便會休息完畢。

雖然不是一次便成功,但經過幾次的訓練,兒子的耐性也增加了,這種教導和信任是雙向的,良好的親子關係亦是這樣不經不覺間累積而來。

記者:郭秀芳